民间称:角星造作主荣昌,文人及第见君王,嫁取婚姻多贵子,修坟埋葬主双亡。龙既是神物就自然与祥瑞连在一起。
“二月二”为福德正神土地爷千秋。据闽南习俗海口人有初二、十六供财神的习惯,是日海囗各商铺的东家都备齐三牲祭祀福德财神,祈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有如龙抬头蒸蒸日上。民间认为毎年“二月二”福德土地爷诞辰为“头祭”亦称“头牙”,十二月十六为“尾祭”亦称“尾牙”。祭祀后的三牲全体员工享用,俗称“打牙祭”。
(资料图)
海囗“二月二”坊间各家各户都备好面制“小猪”祭拜天地、神明、祖先。此一习俗应源于宋代《仇池笔记》,据传王中令平巴蜀后耒到-乡间小庙遇上了-个醉醺醺的和尚,心大怒欲斩之,那知和尚毫无惧色并献上一盘“蒸猪头”,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己将蕉叶裹,熟时兼将杏浆浇。红鮮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耒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的“猪头诗”心中大悦,勅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从此,“二月二”吃猪头成为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早先海口贫困,百姓那有钱买猪头,只好面制“小猪”代之。可见中原文化源远流长。
“二月二”又是黄帝的诞辰,据《史记天官书》“轩辕,黄龙体”黄帝就是黄龙的化身。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据佛经记载龙的职责一是护持佛法,导佑众生;二是兴云布雨,消灾弥难。海囗民间认为龙是通天善变、显灵征瑞、无所不能的神,亦称神龙。象征看地位、富贵、吉祥。民间以龙为荣,以龙为尊。海囗有些供奉龙王的寺庙,是日坊间百姓都举行祭祀龙王活动。
据地理书传海囗是五龙之地,因此海囗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以龙命名的村庄、街道、坊间,诸如龙华区,龙泉镇,龙昆村、龙歧村,龙文坊、振龙坊,龙昆路、龙华路,玉龙泉,龙舌、龙肚,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海囗民间有“二月二”祭海的习惯,是日滨海西延线一带都有举行十供祭品,宣颂祭文,六佾舞庆、洒献五谷,沿海巡游等祭祀活动。海囗灵山寺还举行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法会,近千人参加了祭供龙王宝瓶和水族放生活动。海囗坊间在“二月二”有放生水族祭龙王的习惯。
“龙耳”——饺子
“龙鳞”——春饼
“龙须”——面条
海囗四季如春气候温和成为内地“候鸟”过冬的首选之地,住在国贸、海甸、龙昆南、府城一带的“候鸟”也将中原过“二月二”的习俗带到海囗,当日家人都围在一起吃一些与龙有关的食品,吃水餃称吃“龙耳”,吃春餅称吃“龙鱗”,吃面条称吃“龙须”,吃米飯称吃“龙子”,吃云吞称吃“龙眼”。是日闺中停针线恐伤龙目。
“二月二”仍为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是龙文化的历史传承,它从心底喚起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来源:南京晨报、蓝网
编辑:朱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