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央广网
央广网海口1月18日消息(记者钟宁)“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海口市秀英区通过构建精品课堂、提质课后服务等举措,减负与提质两手抓,协同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和阳光快乐教育。
构建精品课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在减负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课堂是关键。在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语文课通过课本剧表演、思维导图等形式分享学习成果,构建有声有色的生动课堂;数学文化节上开展“数学小报”制作、“生活中的数学”摄影、讲数学故事等活动,让数学文化融入生活……该校通过推进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改革,探索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分享学习成果央广网发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供图
“孩子亲身经历过、操作过的东西,感知鲜明,体验深刻,记忆也更牢固。”经过一系列改进后,老师们纷纷表示,课堂“活”了,学生也变得爱思考、爱探究。
“现在老师会在课上讲很多有趣的故事,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课间还会带我们一起跳舞,大家都可开心了。”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二(9)班学生王嘉乐说。
课间舞蹈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央广网发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供图
为提升校内教学质量,年秋季以来,秀英区教育局举办了一系列高质量教研活动,并在全区中小学组织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致力于打造秀英“好课堂”。同时,鼓励教师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梳理课堂教学成果和特色精品课,通过微课视频等形式呈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目前秀英区中小学已围绕文化课和素质课打造了30节精品课。
优化课后服务让学生乐享“幸福时光”
在海口市康安学校,每到下午四点半,便是学生们一天中最期盼的快乐时光。教室内,学生们练习书法、绘画、演奏民乐;操场上,学生们踢足球、跳啦啦操、练武术……不时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
学生们练习素描央广网发海口市康安学校供图
康安学校校长王晓燕介绍,为优化课后服务,学校设置了“1+X”课程。“1”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性课程,包括自主阅读、完成作业、预习等。“X”是艺术类、体育类、文艺类、文学类等特色课程,包括足球、陶艺、书法、啦啦操、篮球、舞蹈、素描等。
学生们制作陶艺央广网发海口市康安学校供图
谈及课后服务带来的变化,学生家长张女士表示:“现在孩子在校内不仅可以完成作业,还能参与各种活动。回家后自己管理自由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现在更自觉、更阳光自信了!”
学生在操场练习足球央广网发海口市康安学校供图
秀英区政府教育总督学颜雪娇介绍,年秋季,秀英区全面启动校内“5+2”课后服务(即每周5天,每天2小时课后服务)。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万元保障学校课后服务开展。各学校针对不同学生需求,为学生提供“菜单式”服务。一方面提供基础托管服务,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另一方面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安排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目前秀英区已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托管服务全覆盖,全区学生参加率达98.9%,教师参与率达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