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几何,在海口海甸溪东北一隅,也曾有个历史久远的古村落,虽然村子早已荡然无存,淹没在滚滚历史长河之中。但历史就是历史,无论沧海桑田,虽有些人遗忘了,但总有人记得古村落名字,过港村。相传过港村最初的村民是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逃难来的难民。难民们历经千难万险,冒着极大的风险南渡琼州海峡,最终在一片荒凉的海滩定居了下来。先民们在异乡的海滩建起了新的家园,世代以捕鱼为生。由于地处海边,村子不时会遭受海盗的侵扰,为了保护家园,村民们自发组织民团,建起了关圣庙。此举目的不仅是为了凝聚民心,而且村民们都相信关公的忠义仁勇精神能赐予自己搏击风浪,对抗贼寇的勇气。由于村子南面小溪水浅、淤泥多,从外面运来的货物,无法直接直接运至海口市内,所以在清朝乾隆年间,人们在此人工开凿了一条人工河,是为今天海甸溪的由来。从那时起,进入海口的船只都会停泊在村子的南边。久而久之,村子就成了一个暂时的港口,过了村子,就到了海口城。就这样,“过港”就成了村子的名字,延续了数百年。然而,过港村从十多年前起,随着城市建设,岁月变迁,正在一点点消失。那座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多年)的关圣庙,在历史上多次重修,至今屹立在海甸溪的岸边,见证了过港村数百年的岁月变迁。与其他传统意义上庙宇不同的是,关圣庙不仅是村民们向关圣帝君祈福的地方,也是大人们处理村子大小事务的场所,孩子们玩耍的乐园,以及村中子弟读书写字的私塾。而今,朗朗的读书声远去许久,但关圣庙的生活气息依然不减当年,每天庙里都会迎来附近人们到此喝茶、看报、或打牌聊天。有人说关老爷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人们最亲近的长辈,数百年如一日地守望着世世代代村民们,如同家人一般陪伴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可见,即使过港村渐行渐远,但关圣庙仍是过港村村民门难以割舍的“家园”,承载了他们无处安放的乡愁。有些感伤,有些不舍,但请记住这里,海甸溪过港村,一个渐行渐远,即将湮灭于世间烟云,却永远铭记在众多人心中的古村落。#优选计划七月图文稿件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