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口想必不少人去过,红砖绿瓦小别墅,满眼民国风情。老西关更是广为人知,老骑楼趟栊门,都是老广情怀。
但其实,广州还有个未过度开发的地方,至今保留着麻石街、趟栊门、红砖洋房、学生价小吃店、旧式凉茶铺等老广州风貌,游客却极少。
这个低调的地方,一条街上十几栋“历史建筑”,它们竟都是民居。如果你喜欢市井风情,喜欢商业气息不那么浓厚的地方,记得来这里逛一逛。
这里曾是一个很大的社区,而现在,如果你搜它的名字,却只能在地图上找到一个市场——龙导尾市场。No-Number-01在这里,找回广州原本的模样龙导尾,居民称之为“龙肚尾”,从前是一个很宽广的区域。据记载,它曾经以水松基的石碑为起点:北面是龙船岗,东面有将军庙和邓世昌故居,南面有多间挂牌广州历史建筑房屋,西面则是龙导尾农贸市场。人称“下水道”的龙导尾市场,想找到也不难,面对龙溪首约,左边有条小楼梯,这便是市场的一端。龙导尾市场,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与众不同”,而对于老一辈来说,却是“几十年不变”。
褪色的陈旧店面、拥挤却品类丰富的摊贩、发黄甚至脱落的墙面,是否勾起你一丝丝的童年回忆?△家门口就能开档,下雨就立马收摊
市场之中藏了家旧式照相馆,阿车走过就忍不住要拍下。而旁边的阿姨大概觉得我们奇奇怪怪,一直盯着我们看。阿姨,其实我们还看中了你的“衣车”!虽然在地图上只剩下“龙导尾市场”,但走进街头巷尾就会发现,“龙导尾社区”还给我们保留了无数惊喜。市场附近的巷子里,有不少年代久远的红砖房、传统民居,其中一些还是光荣烈属的住所。这些老老旧旧的房子,让阿车忍不住去猜想,它们到底见证了多少故事?有些街坊,连家门都不关,看见路过的邻居就打声招呼,甚至见到我们来拍照,还热情地拉着我们聊天。“你们来这里拍照好啊!这里很有故事的,不少名人以前都住这里呢……”“现在都中午了,你们吃完饭再拍照吧,出去吃饭要注意安全喔,不要去人多密集的地方啊……”“哎呀你们拍这树干嘛,这个不好看,我带你们去那边拍,那边有棵树开了很多花,那才叫好看!”并不宽敞的麻石小道上,除了热情的街坊们,还有悠闲的小猫、努力生长的植物……
在这里走上一圈,才是真正感受到了旧时广州的那种自在、淳朴。当然,也有在CBD灯红酒绿下看不到的生活。
逛着逛着,偶遇学生放学。这里虽然是老城老街,但毕竟有三十三中、南武中学、海珠区少年宫……孩子们叽叽喳喳的,为这一片增添了不少活力!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大概就是这里给我的感觉吧。能在龙导尾长大,太让人羡慕了!No-Number-02残旧破败的“原生态景点”
不得不说,龙导尾真是个非常“原生态”的景区。没有过多的开发,较少翻新重建。破败的“景点”被高楼大厦淹没,只留下了难以考证的记忆与传说。
骑楼龙导尾市场位于同福西,进市场之前就能看到保存得较为完好的骑楼。状元井据说,广东历史上最早的状元高中前在龙导尾居住,高中状元后,家附近的这口井便改名为状元井。虽然井口已被封,但这个非常隐秘的“景点”却是海珠区文物哦!宁隐庵它藏在幽静的小巷子里,曾经是一座简单的小庵堂,后被翻修改造成三层楼高,听闻来这里的信众还不少呢!将军庙建于明代,重建于光绪三十年,后因某些原因被损毁,所以看起来有点破败,但整体的建筑结构基本完好。邓世昌纪念馆民族英雄邓世昌就出生在龙导尾,这里的邓氏宗祠更是成为了邓世昌纪念馆,也算是这一带最出名的地方啦~挂牌历史建筑
来到龙骧大街这个历史文化街区,就相当于到了龙导尾的“洋楼群”。
比起东山口较为商业化的洋楼,这里更多几分市井的恬静。东山口的洋楼,多活化成咖啡馆、展馆,而龙导尾的洋楼,却依然是民居。它们大部分是民国初期富商的“豪宅”,江对面就是十三行,而这里却能躲避闹市。洋楼门口贴有门牌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