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张窑,也称福清窑,遗址主要分布在福清市西部东张镇辖区内。其烧造年代约为北宋中期至元代中晚期,产品以黑釉为主。东张窑与水吉建窑直线距离约多公里,位于闽江下游,距离出海口极近,是福建东南沿海最大的一处黑釉瓷烧造窑厂,生产规模与建窑接近。其黑釉瓷烧制工艺也与建窑有密切的关系。东张窑址位于福清市东张镇石坑村厝后山和邻下村宫后山两处,是福清80年代发现的陶瓷业遗址。该遗址方圆2平方公里,地表散布大量漏斗型匣钵、瓷片、垫饼、支柱、支圈等遗物。在邻下村后遗有砖窑基残迹。该窑址为南宋福建四大瓷窑之一(同安、泉州、福清、连江),以烧制青瓷和乌金瓷为主,产品有各式碗、盏、碟、盘等,主要销往海外。宋窑的发现,弥补了地方文献记载,为研究福清宋代手工业陶瓷品工艺提供实物资料。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从烧造规模、烧造风格和海外贸易几个方面上看,东张窑都是建窑系窑口中,值得一书的窑口。
福清窑黑釉盏,宋,高6.5cm,口径12.5cm,足径4.5cm。盏敞口,深腹,圈足。内外施黑釉,釉色均匀,釉面呈现出细丝状条纹,仿如小兔的毫毛一般,故称“兔毫”纹。口沿处失釉呈酱色,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厚凝聚处呈泪痕状,近足处及足底素胎无釉。我国是茶的故乡,早在三国时期民间就有饮茶的习俗,至宋代饮茶之风盛行,上至宫廷,下至平民,无不喜好饮茶。王安石在《议茶法》中称:“茶之为民用,等于料盐,不可一日以无。”当时斗茶之风颇盛。宋代的茶叶通常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再沏以沸水,水面会沸起一层白沫。斗茶者先要斗其茶色,以青白为胜。其次斗其水痕,以茶汤在茶盏周围沾染一圈茶痕,先退去者为负。黑釉茶盏衬托白色茶沫最适宜斗茶,因而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南、北方瓷窑大量烧制黑釉茶盏,尤以福建北部地区最为突出,福建建窑黑釉茶盏一度曾为宫廷御用。此器为福建福清窑烧造。福清窑黑釉茶盏釉色漆黑光亮,兔毫纹向外放射,极为美观。
目前市面上也有不少东张窑的宋盏在流通交易,其价格普遍比宋代建盏低,但有时会被充作建盏售卖。如何通过典型特征分辨东张窑黑釉盏与建盏,也是新手较为关心的问题。
东张窑黑釉盏的产品特征
“经过古陶瓷学家的调查发现,早期东张窑的仿品,尚有粗、精之分,随着市场扩大,为追求产量和压低成本,质量上就逐渐下降。具体来说,二者区别如下。
一:造型
福清窑茶盏底部
建盏一般造型规整,器型线条委婉流畅,修足干净利落,圈足内部浅挖平整。东张窑黑釉盏转角处普遍存在明显的旋坯痕,作风较为生硬,部分产品在外盏腹下留有“跳刀痕”。圈足部分有的足根不齐,有的挖足未旋够一周。
其器型线条也与建窑束口盏有明显区别,尤其是腹部曲线,内收明显,已经形成该窑独有的风格,有说法称其为“捺腰式束口”。东张窑黑釉束口盏
二:胎骨
建盏胎质匀称致密,坚硬厚实,含铁量高,胎色以灰黑为主。虽含有一些细砂粒,但并非淘洗不均所致,也不影响质地的均匀。东张窑的坯泥则多数淘洗不精,常能以肉眼见到粗细不一的异色颗粒,气孔和砂眼也较为普遍。胎骨断面不平、质地粗松,比建盏轻薄。胎色上不少都是比建盏更浅的灰黄、灰红等色,也有较深的灰黑色。福清窑盏底部福清窑盏底部建窑盏底部
三:釉面
建盏釉层厚,釉色绀黑,施釉普遍达止釉线,多有聚釉现象,釉滴珠也常见。东张窑多釉薄,偶有厚釉与聚釉、流釉现象。露胎边沿或露出褐色,黑釉部分也不乏黑色不够浓厚而偏紫的现象,普遍施釉不齐,常见似厚薄二层釉特征(见下图)。东张窑能仿出较接近建窑普品的兔毫,但毫纹多数不如建盏清晰挺拔,其釉料配方并不稳定,故呈色丰富多样,有些建窑不生产的品种,东张窑也在烧造。在宋代建盏的外销一文中,我们提到过,日本福冈博多地区出土的建盏及其窑系产品中,许多产品底部有用墨写着中国人的姓名,如“陈四”、“丁纲”等。这些盏多从福州出海,东张窑距离福州极近,自然是出口黑釉盏的主力军。综上所述,从造型、胎骨、釉面等特征入手,可以较为简易地区分东张窑与建窑的产品。虽然东张窑的黑釉盏,平均品质与建盏有距离,但作为临近闽江出海口,且窑火延续至元代的大型窑厂,其产品对研究宋代历史与中日文化交流史有重要意义。而且东张窑的特色产品与精品,对于喜欢宋盏的朋友,也有收藏和欣赏的价值。
收藏知识学习交流平台!
点击右上角将喜欢文章“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