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上午,一中年男子李某在文明东路一卫生服务站打点滴时意外死亡。9月3日,有家属反映,一中年男子林某在琼苑路一家私人西医诊所打完消炎针后一个小时身亡。两天内,两起疑因注射死亡的事件,在“吊瓶森林”高高挂的今天,静脉注射是否安全?再次引起了广大市民的 椰城多数市民对输液又爱又恨
今年7月12日,国际旅游岛商报以《海口门诊“吊瓶森林”何时能终结?》为题,报医院、私人医院、私人门诊等医疗机构,吊瓶的身影无处不在。输液成为了多数医疗机构首选的治疗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平均每人每年输液2.5-3.3瓶,而到了中国,这一数据增长了近3倍,为8瓶,医院的重视。7月1日起,除儿童医院外,江苏省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此外,四川、内蒙古、新疆、福建等多地也已出台措施取消或限制门诊输液,以期达到抑制抗生素过度使用、降低医疗风险的目的。
在海南,是否叫停门诊输液尚未明确。但9月2日和9月3日连续发生的两起疑因注射死亡的事件,让不少市民在看病时是否选择输液,有了更多的顾虑。对此,商报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
市民王先生今年48岁,在他的想法里,输液是解决病痛最有效、最快速的治疗方式。“十多年来,生病就打针,这个是很正常的,以前对于静脉注射是不是安全,并没有这样的意识,现在年纪大了,不打针,病还很难好”。
51岁的梁阿姨对输液,则表示“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输液好得快,恨是因为不安全,而且对身体不好”。
随着“静脉输液是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这一意识的深入,商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多数父母的想法变成了“自己可以打针,但是孩子还小,能不打针就不打”。对于这一想法,市民黄先生解释称,即使知道静脉输液很危险,但一直以来都以打针解决病痛,年纪大了之后,如果感冒发烧不去打针就很难好。但孩子还小,如果也以打针来解决感冒、发烧,今后也会“重蹈覆辙”,不如现在就改变方式,能不打针就不打。
每百万人有份不良反应报告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8万份,较年增长5.3%。年至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累计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近万份。
《报告》显示,年我国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为份,与年相比增长5.4%。据了解,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此外,根据报告来源统计,医疗机构的报告占82.2%、药品经营企业的报告占16%、药品生产企业的报告占1.4%、个人及其他来源的报告占0.4%。年医疗机构依然是报告的主要来源。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分析显示,部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来源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及类过敏反应,部分病例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需要紧急救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救治设备、设施较为有限,医护人员救治经验和能力相对缺乏,影响抢救效果及预后,基层医疗机构的输液风险值得 药品不良反应注射剂占61.3%
《报告》显示,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分布中,注射剂占61.3%、口服制剂占34.7%、其他制剂占4.0%。注射剂所占比例较年增加3.5%,口服制剂比例降低1.5%。
按照药品给药途径统计,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给药途径分布中,静脉注射给药占57.9%、其他注射给药占3.2%、口服给药占35.8%、其他给药途径占3.1%。
《报告》显示,年抗感染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9大类,个品种,其中抗生素报告占65.8%,其中排名前5位的是头孢菌素类(31.9%)、大环内酯类(10.1%)、青霉素类(9.6%)、茁-内酰胺酶抑制药(5.8%)和林可霉素类(3.7%)。年抗感染药药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抗生素报告占65.4%,合成抗菌药报告占14.5%,与年抗感染药报告的构成情况无明显差异。严重报告中排名前5位的是头孢菌素类(32.4%)、喹诺酮类(11.5%)、青霉素类(11.3%)、抗结核病药(10.4%)、茁-内酰胺酶抑制药(7.6%)。
按怀疑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占81.2%、中药占17.3%、生物制品(不含疫苗)占1.5%。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仍居首位,占化学药的44.9%,较年降低1.3个百分点,报告比例已连续6年呈下降趋势。心血管系统用药占化学药报告总数的10.3%,较年增长0.1个百分点,且连续6年呈上升趋势。
45岁以上人群报告超一半
《报告》显示,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患者情况中,15-44岁的人群报告占34.1%;45-63岁人群的报告占34.5%;65岁以上老年人的报告占21.5%。45岁以上人群的报告已经超过了总数的一半。
《报告》指出,在患者年龄分布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例依然出现增高态势,提示应继续 “输液好、输液快”是错误认识
《报告》中提出,静脉输液是高风险、高获益的临床用药方法,起效迅速,易于调节给药剂量和速度,可恒定维持治疗所需的药物浓度。如能合理使用,静脉输液的临床获益大于风险;过度使用时,静脉输液的风险则明显增加,甚至可能超过临床获益,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及经济损失。国内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有门诊输液,门诊输液几乎成了中国老百姓的就医习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输液好、输液快”的错误认识和就医习惯。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据统计,年至年国家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总计66个药品中,27个存在明显不合理用药情况;如:年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69期)中提醒注射用头孢硫脒,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包括单次超剂量、日剂量超量给药,未分次给药等,增加了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国内医学文献中涉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抗菌药、静脉输液和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问题突出。
白癜风初期怎么治银川白癜风专科医院